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周子勋
作为重要的经济先行指标之一,7月制造业PMI虽然继续位于扩张区间,但扩张势头出现放缓迹象。8月2日公布的2021年7月财新中国制造业PMI(采购经理人指数)下降1百分点至50.3%,为2020年5月以来最低。
财新中国制造业PMI走势与国家统计局早前公布的制造业PMI相吻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月制造业PMI较6月下降0.5个百分点至50.4%,为2020年3月以来最低。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从企业规模看,除大型企业PMI与6月持平外,中型企业PMI、小型企业PMI都出现回落态势,而且小型企业PMI依然低于临界点。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专职副会长马彬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行业、区域和企业之间的结构性分化仍在延续,供给与需求恢复放缓,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对下游行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成本冲击持续显现,出口面临高位回调。
马彬指出,当前,由于多重因素叠加,使得中小企业发展仍然面临困难。一方面是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对中小企业发展造成影响。主要体现为大宗产品价格上升挤压中小企业利润;融资难虽有所缓解,但当前应收账款被拖欠加剧中小企业资金紧张;外贸企业由于国际物流运力紧张、汇率波动风险等导致外贸主体经营成本多重承压;制造业招工难、技能性人才短缺困扰着中小企业。另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很多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但部分政策可获得性和申请的便利性影响政策落地效果。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也对本报记者说,中小企业面临多方面的痛点。在融资上,中小企业信用比大企业要差一些,普遍面临融资贵的难题。在原材料成本上,由于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中的议价能力偏弱,很难把上游成本向下游转移,往往需要自己消化成本上涨压力。在盈利能力上,大部分中小企业的利润率相对较低,应对产品价格波动能力较弱。在市场竞争上,中小企业竞争能力偏弱,特别是传统制造业中小企业,供大于求状况导致部分行业存在过度竞争。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郭朝先对本报记者说,从调研反馈来看,多数中小企业认为目前的救助政策难以落到实处,一方面是因为许多政策尚未出台专项细则和流程指引。另一方面是因为缺乏健全的政策执行体系,中小企业主缺乏有效的沟通和求助渠道。对此,建议今后进一步健全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科学规划,多层次、多渠道建立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通过鼓励半官方和民间服务机构的设立,实现服务职能由上至下、由点至面的覆盖,为政策落地提供必要保障和有力支撑。此外,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国各级政府作出及时反应,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企业救助政策,但由于没有长期的制度建设作背书,临时性救助措施难以及时有效落地。因此,建议借鉴日本中小企业救灾扶持政策体系,探索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小企业“救困”政策体系,最大限度帮助中小企业在灾害危机后尽快复工复产,防控因市场主体经营安全引发经济及社会系统风险。
马彬则建议,加强中小企业基础设施建设,具体而言,就是从思想、舆论宣传、法律法规体系、营商环境、服务体系建设上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统筹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及配套措施,整合财税、金融、人才、社会组织等方面的政策力量,提高政策精准度,全力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刘学智也认为,亟须从多方面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一是加大对重要领域中小企业的扶持,特别是高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等转型升级和与高质量发展紧密相关的上下产业集聚的中小企业。二是优化金融支持,在间接融资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的同时,还需要加大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比例,可以扩大产业扶持基金规模。三是优化营商环境,综合降低中小企业各方面经营成本。四是加强行业指导与辅导,促进传统产能过剩领域的中小企业专心发展。五是加强就业挂钩,对吸纳就业较强的中小企业加大奖励和补贴力度,充分实现稳就业、保供应。